你的微信加父母了嗎?在分享生活狀態的時候,你又是否會故意屏蔽父母?如果你的父母不追趕潮流,也不關註微博、微信,你會主動教他們如何使用嗎?當發現自己的新竹售屋父母出現在微博關註名單或是微信朋友圈時,是果斷屏蔽,還是從此以後默默無聲?
  當我們屏蔽父母的時候,我們都在害怕什麼呢?是怕沒自由?覺得很尷尬?在害怕之餘,你有沒有想過:他借款們加你的微信,只是想多看看你,感受你還陪伴在身邊的幸福。
  微調查
  沒支票貼現加父母的人說
  親固態硬碟人之間需要空間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通過晚報讀者群、QQ好友群、微信群,調查了20-35歲階段的50名年輕人,婚禮顧問是否把父母加進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中,32人表示沒加父母進朋友圈,占64%;另外18人加了,占36%。
  沒有加父母進朋友圈的人,大多認為,親人之間需要空間。網友“面對陽光就很嗨”說,她從來不在朋友圈裡發自己的東西,和自己真實的想法,為了在親人面前裝陽光。在醫院工作的薛先生說,長輩並不一定懂年輕人的世界,要是讓他們看到朋友圈的內容,指不定還會鬧出什麼矛盾。網友“雨霏”說,她的婆婆一直以為她很節約持家,萬一讓婆婆看到她朋友圈裡偶爾消費享受,肯定會對她有意見。
  調查過程中,記者瞭解到,把父母加進朋友圈的大多數人認為,微信也是增進親人之間互相瞭解和溝通的方式。網友“西湖美景三月天”說,父母是比朋友圈的其他朋友更值得加的人,他們比朋友圈的其他朋友更關註你的更新,不交流,不讓他們試著瞭解你的生活,他們就更不懂。
  老家在湖南,現在在重慶一家培訓機構工作的陳思也把父母加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陳思說,媽媽每天會關註她的朋友圈,跟她交流,哪怕自己一個人在重慶工作,也仍然感到很溫暖。
  微故事
  加不加媽媽的微信
  飯桌上開家庭會議
  今年大年十五,重慶建工設計院建築設計師陳寧家裡開了一場家庭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到底要不要加媽媽的微信。
  會議的起因是這樣的,過春節,陳寧和妻子買了兩部智能手機,一部送給岳父,一部送給媽媽,兩位老人都挺前衛,拿到手機就安裝了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
  大年十五一家團圓的時候,陳寧的媽媽發話了:“我在用微信了,你們全都把我加起!”“沒必要加嘛,我們生活圈子都不一樣,你加你的姐妹就行了。”陳寧說。
  陳寧說,當時飯桌上的氣氛很尷尬,媽媽有些下不來台。為了緩和氣氛,他提議:“不如開個家庭會議,加不加媽媽大家來投票,說原因。”
  他最先發言:“我們年輕人喜歡耍,追求浪漫,有時候要吃點貴的東西,買點貴的東西。你們看到了要心痛,又要來批評我們,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陳寧的妹妹也說:“不是不想加你,你們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你一天發跳壩壩舞的照片,我們又不喜歡看。”
  媽媽自己找了個臺階下:“哎呀,我主要是想加起你們方便些,比打電話便宜。”
  最後,會議得出一致結論:加微信,但是互相屏蔽朋友圈。
  “加了以後我媽還是很高興,在超市買個東西,也要給我們發個照片,問我們要不要,有時還發張自拍過來。”陳寧說,媽媽說看不到朋友圈也沒什麼,反正加強聯繫的目的達到了。
  每天給媽媽發微信
  和爸媽分享生活
  22歲重慶小伙李博淵在北京一家私人旅行定製公司工作,回重慶的時間很少。“陪爸媽的時間越來越少,微信成了我們之間的紐帶。”他說。
  李博淵在北京科技大學上學,沒有微信的時候,他的QQ上加了爸爸媽媽,每天都會上網和媽媽聊一會兒。有了微信後,思想開明的爸爸媽媽也換上智能手機,下載了微信,兒子成了他們加的第一個好友。
  加了微信之後,李博淵每天都會給媽媽發幾條信息。聊一聊學校的趣事,關心一下爸媽的身體,媽媽也會把生活中的事情告訴他。“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就好像每天還和他們在一起生活一樣。”
  李博淵經常會在朋友圈裡分享一些照片、文字,他發現,媽媽是他的忠實粉絲,幾乎每張照片都要來點個贊。有時候情緒不好,說幾句發泄的話,媽媽也會像朋友一樣安慰他。
  至於爸爸,雖然加了兒子好友,但從來沒有和兒子說過話,沒有在朋友圈留過言。“我知道他每天都在看,但都是只看不說。”李博淵笑著說。
  “男人和男人之間不好對話,容易吵起來。”李博淵的爸爸也笑著告訴重慶晚報記者。他說,畢竟兩代人有些觀念不一樣,他擔心自己一開口就會對著兒子指手畫腳,干涉兒子的生活,所以乾脆什麼都不說。“每天看看兒子的朋友圈,知道他在外面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就行了。”
  分享家庭小幸福
  招來母親一頓責罵
  32歲的鄧女士家住渝北區鴛鴦街道龍湖好望山33棟402。上個月,母親換了部新手機iPhone5C。“快點把微信裝起,以後有啥子事,留個言就可以了。”在鄧女士的幫助下,母親學會了微信,還互相加了朋友圈。很快,鄧女士就發現了問題。
  前段時間,4歲兒子放寒假,老公上夜班很晚才回家。上周二,兒子懂事地說:“媽媽,今天我想等爸爸回家再一起睡覺。”鄧女士好奇:“為什麼要等爸爸呢?爸爸回來得很晚哦。”
  “爸爸太辛苦了,我要送他一個禮物。”兒子拿出自己搭好的積木玩具,天真地回答。就這樣,母子倆看電視做游戲,熬到凌晨1點,兒子一點瞌睡沒有。爸爸回家後,一家人開心地一起上床睡覺。
  當晚,鄧女士把這事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好多朋友點贊,有的說“孩子懂事,這麼小就懂得感恩”,有的說“好有愛的一家人”。可第二天卻遭來母親一頓痛罵,母親在微信中回覆:“小孩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要跟你一樣成夜貓子。還有要少看點電視,保護好他的眼睛。”
  現在,鄧女士有很多事想分享到朋友圈,卻有了顧慮,“遭老媽發現了,豈不是自討苦吃。”
  帶父母走進你的世界
  不要嫌棄他們反應慢
  獨自一人在外地工作的原因,我很少有時間陪父母,與很多渴望走進子女世界的父母一樣,我的母親也在學會微信後,毫無徵兆的“入侵”了我的朋友圈。
  起初我不敢輕舉妄動,不敢在朋友圈太過袒露心聲,就像小時候被母親偷看日記,憤憤不平的心情一樣,我小心探究著母親的心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她還算安靜,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一天深夜3點,因為心情不好,失眠沒有入睡,發了一個朋友圈求同情,這時候夜已深沒有人理會,幾分鐘過後,媽媽竟然是第一個留言:“怎麼了?我也沒睡。”感覺自己像被困在山洞里,突然聽到了有人在呼喚,我躺在床上情不自禁地哭了。那晚我意識到,媽媽一直默默關註我,只是想多瞭解我的生活,而正因為她的關註讓我覺得不孤單。
  從那以後,在朋友圈裡發一頓美餐,媽媽會回覆:好香,你就是要按時吃飯;講述工作中的煩惱,她會問:不要有情緒,耽誤工作;曬朋友的甜蜜照,她會放心的回個:好幸福啊;當她在淘寶上看中什麼東西的時候,她會給我發鏈接:看看買哪款好呢?……當我們打電話或是見面的時候,她會得意的跟我聊起我生活中的瑣事,儘管我們不在一個城市,但是她會因為知道我的生活細節,而感到我們離得並不遠。
  微信只是眾多溝通工具之一,本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座橋,但是在很多人眼裡,卻成為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一堵牆。倘若將干預、監視、反感,轉化為欣賞、分享、共擔,共同成長,共同感受親情的溫暖。
  也許父母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不解,但是請帶他們走進你的世界,不要嫌棄他們反應慢,他們是如此希望更加貼近我們。吳娟
  重慶晚報記者 談露潔 吳娟  (原標題:微信是堵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vglqehcv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